香港都有北歐式森林教育?睇下點同小朋友一齊探索成長!
傳統教育規限孩子乖乖「坐定定」,在四面圍牆之內吸收知識、熟讀課本以競逐優秀成績;而源自北歐的森林教育,卻反倒鼓勵孩子“Back to Nat.... 了解更多
小生命來臨,自此就成為家庭核心,萬大事都以寶寶為先!想起當初身份轉變,真的徬徨失措,但經歷過兩次媽媽旅程的我,發現育兒不至是照顧他們的生理需要,最重要就是情感需要。每一日都費上不少精神、體力和智慧,卻又發現自己一點一點在成長!
作為媽媽當然想給予寶寶最好,坦白說因為想做好,曾經經歷過很多焦慮與自我質疑。就像是「怎可以寶寶一哭就抱?」、「還未戒尿片?」等等… 先不談論時代轉變與老一輩的教養心得帶來的矛盾,這是肯定會發生,但同時我也肯定長輩的出發點是為孩子好。反而現時資訊發達網上搜尋一下就垂手可得大量資訊,育兒書籍琳瑯滿目但卻各有學派,然後翻翻社交平台看到別人孩子好像總是不會令人失望,於是就很容易墮入個人想法與其他資訊來源相異產生的焦慮。
有時,我們彷彿都忘記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。記得妍妍剛出生時,不如第一次當媽般順利,可能挑戰在於適應兩個孩子生活,還有自己都老了三年。照顧初生寶寶很忙,要忙餵夜奶,又要抽時間泵奶,日間同時要兼顧大寶,我的奶量也會因為我的壓力而受影響,妍妍亦不如哥哥般懂得吸啜,所以壓力真的很大!媽媽當時擔心我休息不夠,建議我補奶粉,起初我都很抗拒,但漸漸也接受,因為明白這都是幫輕大家的一個方法。的確到妍妍大約三個月,一切都變得順暢起來,寶寶愈來愈叻,全因她開始習慣同熟悉子宮外的世界!沒有一本天書或妙計能夠應用到全部孩子身上,還是由寶寶先做主導,爸媽再慢慢思考下一步!
孩子就像是一朵花,只是花期不同,有著自己的成長進程。我們要做的是與孩子連結,給予他們接納。接納不是全然接受他們所有行為,而是用心接受他們有的情緒,繼而發現他們的內在需要。試著用冰山去理解,你眼見的冰山只是一角,像是他們的行為,而海底卻是潛藏的深深處,就是他們的內在需要。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需要,若然做到連結,建立出堅固關係,相信所有育兒問題都可以找到解決方法。
而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,與另一半或照顧者的協調也不能忽視。每個人從自己的角來看都會覺得自己是對的,我們的教養方式未必相同,但對待孩子的做法要一致。互相溝通體諒,尊重對方與孩子的關係與互動,而不是任何一方妥協、討好。發現不一致的時候,將焦點放在孩子身上,而不是指出對方錯誤或作出埋怨。只要大家心平氣和,討論會較容易達到共識,育兒的阻力也減少。
本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在作者同意下轉載。內容不代表任何品牌之言論及立場。